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细节即将出台,习近平主席亦强调要促进两地的科技合作。事实上,在过去几年来,广东及深圳市相关部门与港校频密交流合作,包括中大在内的香港多间专上学院亦纷纷在内地开设研究院,结合两地的优势,大力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将诸多科研成果”落地”,形成”香港科研+深圳孵化”的产业链模式。
随中港两地交流越频繁,加上优惠政策和资助推陈出新,近年香港多间院校加快了在大湾区的合作布局及创新创业方面的支持投入。港校还通过深圳产学研基地,参与多个国家科研项目。根据深圳市科创委一份关于2018年科技研发资金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示范项目的公示中,6大港校获得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
以香港中文大为例,该校于2007年获深圳政府批准于南山区的深圳科技园兴建楼高9层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总投资额近1亿元人民币,并已在2011年完工。自投入运作以来,该研究院已前后获得数亿元人民币的国家、省级研究基金,研究项目更多达430多项。
众创中心协助初创孵化
该研究院最近更成立”众创中心”,提供工作间、专业设备、软件资源,以及创业顾问服务等,协助中大的教授、学生及毕业生初创公司培育孵化。同时,也促进深港两地产学研深入合作,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学、智能制造等战略性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大深圳研究院院长郑汉其指出,近年香港的创科气氛有所好转,特区政府也更为重视。香港拥有具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材,唯地方不足、产业链不全,而深圳则直接面向庞大的内地市场及具完整的产业链,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潜力极大,假如两地协作互补,定可能为有志创业的年轻人提供发展空间,大展拳脚。

为应付医疗需求,医生要花大量时间检阅及分析医学影像。
本港基础研究出色
中大研究及知识转移服务处处长李志明则表示,本港基础研究成绩有目共睹,有不少具认受性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只是如何”落地”仍有待努力。研究院作为中大产、学、研的基地,除了专注研究外,亦应同时完善”产、学”的发展,才可完善整个产业链。他认为,香港应与深圳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而成立众创中心,正正就是向中大毕业生及教授提供机会,将上游研究市场化,协助他们踏出创业之路,开拓市场。
目前,众创中心已有7间公司进驻,当中以由中大博士生陈浩于2017年创立的”视见科技”属最成功的个案之一。该公司主攻人工智能系统的医学影像应用,以协助医生断症,其技术已获数十间医院试用,并完成总额1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目前视见医疗团队约有60人,在深圳、成都、北京等地设有研究中心,并计划将业务逐步拓展。
视见科技创始人陈浩博士指出,随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医疗需求也不断上升,对检阅及分析医学影像的放射科医生更是求才若渴,”现时有超过两成的放射科医生,每天平均花超过十小时检阅X光、计算机扫描、磁力共振等医学影像,但顶多只能分析百多张影像。医生的工作量庞大,效率也不显著。”于是,该公司瞄准这个缺口,开发针对性的AI技术提供第一轮的医疗造影分析,之后交由医生作进一步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这样做既可提高诊断效率,同时可减少误差,也可让病患尽快接受治疗。
深圳具融资优势
作为一间在香港起家、深圳发展的创科企业,陈浩认为深港两地各具优势。他指香港较易招揽到世界各地的人才,从研究成果到成立公司这个”由0做到1”的过程并不难。不过,公司要”由1发展到1000”则需要资金支持,而到深圳在融资方面较有优势,因此落户当地更为适合,加上AI系统需要庞大数据学习辨认及比对去做判断,提高检测效率,而中国市场正可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真正大规模落地应用,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从技术、产品、市场以及政策层面,都开始进入攻坚阶段,需要摒弃浮躁的心态。有了资本,我们就更能沉下心来专注做好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同时探索更多的临床应用场景。”陈浩博士说。
合作造就独角兽
香港与深圳只是一河之隔,未来的创科之路,在于两地如何合作互协,各取所需,达到”1+1”大于1的效果。在大湾区的效应下,两者更应利用官产学研的力量,连接产业链的上下游,做到互利共赢,香港的研发成果可经由深圳推广到全国各地,深圳企业通过香港面向国际。结合深港优势,拓展市场,将有望造就更多只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