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由深圳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和技术转移促进中心主办,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承办的2022年深圳虚拟大学园第九届名校名师公益课堂,邀请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研究及拓展)、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郭毅可教授,以在线视频方式与700多位师生分享他围绕元宇宙被炒作迷思的剖析。
郭毅可教授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研究专家之一,深耕相关领域研究逾三十年。作为数据科学的先驱,他为机器学习和大规模数据管理开发了创新技术和系统。2002年起,担任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2014年,创立帝国理工数据科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他于2018年获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FRENG) 、欧洲科学院院士(MAE),并于2021年获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FHKENG)。
2018年10月郭毅可教授获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郭毅可教授的观点是:元宇宙是构建在Web3.0之上的零距离社会。
新冠疫情是一场巨大的危机,但科技、社会组织和经济在这场危机中的发展,催生出世界的新常态。旅行限制使得人们的物理距离在加大,但互联网使得世界快速变成“零距离”。
2021年,可以说是元宇宙概念大爆发的一年。Facebook宣布改名“Meta”;微软推出全新Mesh for Microsoft Team软件,致力于让不同地理位置的的人实现共享全息体验。元宇宙(Meteverse)的概念越来越热,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从新技术发展曲线来看,元宇宙处在炒作的高点上
郭毅可教授表示:“正如文明的进展是可以以人与人可及交往距离的拓展来定义的,这就是为什么轮子的发明被看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今天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的交往可及距离趋于无限,我们进入了一个零距离社会,而元宇宙就是要为这样的一个零距离社会建立一个社会和技术生态。”
从轮子的发明到移动互联网,人类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一个重要特点是,这些科技的发展一直在缩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当我们迈入零距离时代,人类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可能就此产生。
零距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将变得模糊,从而达到虚实结合的交互。
从互联网的发展史来看,Web1.0采用“只读式”的展示方式实现了网络服务器到个人的信息流通,而Web2.0使得移动交互变得可能,中心化的服务商提供基于二维交互的服务并留存用户数据。
我们已经处在从Web2.0转向新一代互联网 “Web3.0”的过程中,Web3.0将支持零距离社会的一系列特点:
· 除了承载传统的互联网服务之外,还可以基于区块链构建去中心化组织而无需考虑信任和隐私问题;
· 数据经济将蓬勃发展,用户可以自主管理交易私有数据资产;
·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三维多模态呈现技术将实现人和人之间、人和机器之间的虚实结合的交互;
· 人工智能将赋予虚拟世界个体感知、理解和创造,达到人机共生。
元宇宙包含三个关键点:去中心化自组织、虚拟化和人工智能。三个关键点的交叉融合衍生出元宇宙中的诸多技术,包括数字孪生、智能去中心化社会、虚拟人生等等。通过Web3.0承载这些关键点和技术,我们将最终发展出去中心化数据经济、实现虚实交融、达到人机共生。
前瞻性的科研
2020年1月,郭毅可教授加入浸大,引领浸大的科研发展,并创造性的成立了六大跨学科研究实验室。从元宇宙概念爆火的今天回头看,六大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均和元宇宙息息相关。
2020年6月郭毅可教授宣布成立跨学科研究实验室
数据经济实验室覆盖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DAO)中去中心化的数据经济问题;
计算医药和智能健康实验室探究基于数字孪生的新医药研发技术;系统健康实验室专注于人机共生的复杂系统的健康发展;数字孪生、虚实交互和人工智能在创造性智能实验室交叉融合,扩展人机共创的边界;人工智能伦理和理论实验室研究人工智能的基本方法,并探讨在元宇宙时代的伦理学意义;智能社会实验室进行DAO的新型社会治理研究。
2021年7月,郭毅可教授获香港研究资助局2021/2022年度主题研究计划拨款港币5283万元,进行“香港人机共生艺术创造平台技术建设”项目的研究。这是研资局首次对艺术创意技术(Art-tech)项目拨出大笔资助,研究团队将开发一个创新的人机共生艺术创作技术平台,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内容,开创艺术科技的新时代。
仅数月间,郭毅可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已经成功开发了人工智能虚拟合唱团、人工智能舞蹈家以及人工智能跨媒体艺术家,并携手香港浸会大学交响乐团,于2022年7月14日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成功演绎了新编管弦乐曲《东方之珠》。这也是全球首场人工智能与艺术家实时互动下完成的人机共创共演。
浸大交响乐团周年音乐会首次呈现人机共创共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