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虚拟大学园 >> 科技合作 >> 研发平台 >> 平台成员 >> 浏览文章
栏目导航
当前位置:深圳虚拟大学园 >> 科技合作 >> 研发平台 >> 平台成员 >> 浏览文章
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中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数:

   
(1)历史地位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是韦钰院士在1985年创立的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199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开放研究实验室,同年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研究所一起被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授名为吴健雄实验室,2002年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优秀,2005年被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实验室是我国最早开展分子器件、生物芯片、高通量测序等研究的单位,在分子有序组装、生物纳米技术、生物计算系统等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研究方向上一直处于国际学科发展的前列。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属一级学科为生物医学工程,是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2007年、2012及2017年国家一级学科评估中连续3次排名第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室至今已经培养了6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中培养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最多的单位。近五年来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在NatureScience主要子刊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主编出版《Recent Progresses in Bioelectronics》(生物电子学最新进展)等英文专著2部。实验室发表的SCI论文近5年被引用了2万7千余次,相关成果频繁被Science、Nat. Photonics、Nat. Rev. Genet.等学术刊物和权威科技媒体作为热点报道。
实验室是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的依托单位,陆祖宏教授担任该分会的主任委员。实验室共有4位成员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和理事,2位成员担任该学会下属分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健康工程分会)的主任委员。
(2)总体定位
实验室坚持以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交叉融合为特色,以“信息电子”、“人口健康”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生物纳米材料与器件、生物信息获取与传感、生物信息系统及应用等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重点解决生物电子学相关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1)从分子水平和系统角度探索生物复杂系统中的信息存储、处理、传递和转换的规律,研究生物信息系统建模和仿真,发展生物电子器件和系统,探索生物电子学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2)将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运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发展与生物电子学相关的新材料、新器件、新方法和新应用,研制新型生物传感器和创新生物医学仪器装备。
(3)研究方向
生物纳米材料与器件:研究纳米结构与器件的制备和特性,探讨纳米功能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发展能诱导(或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分化、生物相容性的纳米材料及器件;研制多功能纳米生物探针,发展靶向识别、多元检测、多模态成像以及诊疗一体化等技术,为疾病诊疗、环境检测及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应用需求提供创新的方法和工具。
生物信息获取与传感:研究生物界面的电子传递、能量转换和信息处理等过程及理化机制,发展生物信息的编码、转换和获取技术;研究生物信息传感的新原理和新技术,研制高灵敏、高特异性的生物传感器;研究单分子、单细胞水平的实时、原位、在线的生物信号检测和处理方法,发展仿生芯片技术,开拓生物电子器件在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应用。
生物信息系统及应用:研究高通量基因信息分析技术,发展新一代基因测序系统;研究生物信息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生物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相关的数理模型和算法,探究跨组学分子网络及其生物信息调控规律;研究生物计算原理和系统,探索类脑信息系统和神经计算模型;建立有特色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和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平台,为精准健康和精准医学提供新方法和新工具。
(4)发展目标
建立一支拥有8~10位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领军人才的、30~40位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中青年科学家组成的生物电子学研究队伍;在纳米探针、分子器件、多模态影像、新型传感原理、单分子单细胞技术、高通量检测技术、人体器官芯片、生物计算系统、健康大数据等生物电子学理论及应用前沿方向上持续产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研发若干关键共性技术和创新生物医疗装备,完成一批重要原创性成果的转化;把实验室打造成为生物电子学领域优秀人才的汇聚地,重大原创性成果和产品的发源地以及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的窗口。
联系人:刘全俊,电话:13605151708,邮箱:lqj@seu.edu.cn
金江滨,电话:13923894695,邮箱:1605599803@qq.com
联系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四道19号,深圳虚拟大学园A51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