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虚拟大学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深圳虚拟大学园成立于1999年9月,已聚集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60所国内外知名院校;是国家有关部委、省市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广东科技人才基地”。
深圳虚拟大学园2006年7月被国家人社部认定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5年11月获得独立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资格,同年获博士后全国综合评估优秀设站单位。
目前依托工作站开展博士后招收培养工作的成员院校有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和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等。
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78名,顺利出站31名,现在站38名。博士后在站期间发表论文97篇,其中SCI 83篇,EI 14篇;博士后研究项目146项,其中主持、负责项目70项,国家级项目42项,部委级项目10项,省市级项目18项。研究方向主要有生物医药与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农业技术与环境保护等。
博士后获基金资助51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1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9项,其中特别资助4项,一等资助10项,二等资助25项。累计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博士后占进站博士后比例45%。2014-2015、2017-2018年均有在站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人入选广东省2017年“珠江人才计划”博士后资助项目。
深圳虚拟大学园将充分发挥聚集效应,积极探索国际化联合培养博士后路径,为深圳引进高端人才提供支撑服务。
网站:www.szvup.com
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武汉大学创办于公元1893年,至今已有120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武汉大学也是国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之一,目前设有23个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每年承担1千余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是武汉大学在深圳成立的事业法人单位。建院以来,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托武汉大学教育科研的深厚基础,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研发平台、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组建了13个重点实验室(深圳研发中心),转化了数十项技术成果,培育了数十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承担了多项深圳市的重大、重点课题。各类本科、硕士、博士常年在读的在职学员有3000余人。
百年名校,深圳十几年教育培训高端品牌,渴求有志有才者加盟!
一、申请条件:
1、已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在近期内能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博士研究生。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3、品学兼优,身体健康,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年龄在35岁以下。
4、具有相关研究工作经历者、有突出科研成果者优先考虑。
5、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工作条件及待遇:
1、本站为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研究、办公场所,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和研究用设备;
2、为进站博士后提供与政府配套资金相当的工资待遇;
3、劳保福利、行政人事关系按照国家对博士后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4、为进站博士后提供与政府配套资金相当的工资待遇,薪资20万元/年。
从事相关研究课题劳务费和津贴,根据工作量和课题进展另计。
三、研究方向:
1、生物及医药相关研究方向:基础医学、临床肿瘤学、核医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毒理学等相关专业2、图像视频处理3、软件工程4、教育测量学、教育心理学5、心理学6、眼科学
四、岗位职责描述:
1、开展与上述方向相关的领域及交叉领域的研究/产业化工作;
2、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3、协助指导实验室的研究生;
4、协助申报科研课题,推进产学研工作。
5、招聘人数:3-5人
五、联系与咨询:
欢迎有意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博士精英来函或来电咨询。
联系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南区科苑南路武汉大学深圳产学研大楼A302室
联系单位: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
座 机:0755-26656723
联 系 人:练老师
网 址:http://www.whunf.com
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博士后招聘简章
博士后招聘--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医药中心
一、中心简介:
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生物医药中心是香港科技大学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延伸,以科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叶玉如院士为首的神经科学团队作为科研骨干力量。致力于分子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探索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等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治疗以及有关药物的开发。
实验室的目标是成为在分子神经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级科研枢纽-承担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培养科研人才、提升分子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并促进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生物技术科研合作。
二、专业要求:
生物学、医学、药学专业,有神经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背景优先,应届毕业生优先。
三、学历要求:
具有博士学位或已通过博士学位答辩者(到岗半年内必须取得博士学位)
四、岗位职责:
1. 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按计划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务;
2. 完成合作导师交给的科研任务并独立开展课题研究;
3. 协助合作导师或独立申请课题,并协助指导其他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4. 实验中心交代的其他工作
五、任职要求:
1.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身体健康,能胜任岗位的工作要求。
2. 需具备坚实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基因工程技术。
3. 有电生理实验、实验动物操作或者有CRISPR/Cas9经验的优先;
4. 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勤奋好学,事业心强;
5. 有较强的阅读专业文献、撰写学术论文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6.曾作为主要作者在SCI/EI或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能够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7. 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能熟练操作生物相关分析软件,英语六级以上;
六、研究方向:
1. 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途径
2. 脑发育和可塑性的调节机制
3.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机理
4.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诊断试剂和药物研发
七、工作地址
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生物医药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博士后招聘—香港科技大学深圳中药研究中心(詹华强教授课题组)
詹华强教授(Prof. Karl Wah-Keung TSIM)为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讲座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分子神经生物学和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研究,同时开展中药大健康产品开发研究;詹教授课题组涵盖香港科技大学中药研发中心和深圳市可食用及药用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现依托深圳虚拟大学园博士后工作站招聘博士后2-3名,欢迎海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我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一、要求:
1. 已取得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
2. 具有药学、中药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相关学科背景;
3. 英文良好,有SCI文章发表及各种科研项目申报经验优先;
4. 品学兼优,身体健康,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年龄要求在35周岁以下;能够全职在深圳从事课题研究工作。
二、招聘研究方向:
1. 中药废弃资源的高值化利用研究
2. 中药功效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
3. 中药多糖质量控制及活性评价研究
4. 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抗AD活性研究
三、岗位职责:
1. 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务,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2. 完成合作导师交给的科研任务并独立开展课题研究;
3. 课题组支持博士后作为PI申请NSFC和博士后基金等各类基金。
4. 协助指导其他科研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四、待遇:
按深圳虚拟大学园有关规定,除享受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博士后待遇外,另加深圳市博士后津贴(18万/年,每年发放一次),另设额外奖励。
五.工作地址:
香港科大深圳产学研大楼香港科技大学中药研发中心
六.联系人:
王老师 Email:hyw@ust.hk;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南区粤兴一道9号香港科技大学深圳产学研大楼712室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博士后招聘简章
一、研究院简介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简称:理大深圳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12月,是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成立的隶属于香港理工大学的驻深事业单位。理大深圳研究院汇聚理大资源优势,提供集科研、培训、孵化一站式服务。主要业务范围为开展工商及信息管理研究生以上层次继续教育,相关的科研课题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咨询,兴办产业、企业。通过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等,为深圳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职位招聘
(一)博士后研究员(黄文健项目组):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黄文健课题组致力于过渡金属(铜,银,金)催化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以及设计合成各类新型有机发光分子,探究其光物理与光化学的构效关系,并进一步利用该有机发光分子作为光催化剂或荧光分子探针,拓展其在光催化合成、生物偶联及分子造影成像领域的应用。目前,课题组在化学荧光染料在生物样品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不错的进展,已发表和将发表多篇文章。近期拟招聘1名博士后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mankin.wong@polyu.edu.hk)
已经取得或即将取得化学等相关博士学位;
热爱科研、具有高度积极性、专业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具备独立思考并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能独力展开研究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英语会话及写作能力,能够独立撰写研究论文和项目申请书;
愿意从事化学与生物的交叉研究,具备有机合成及可见光催化研究背景或相关工作经验的更优。
(二) 博士后研究员(黄文秀项目组):负责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维生素D代谢的研究工作。
具有生理、病理、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掌握动物实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英文文献的检索及英文科技论文的撰写,应已发表至少1篇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
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文档书写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很强的责任心,有团队协作精神;
有科研院所研究工作经验,发表过骨与矿物质代谢相关领域论文,英语听说流利者优先。
关于黄文秀老师的介绍请见:http://www.polyu.edu.hk/~abct/en/staff-singledemoa9bc.html?id=19
(三)博士后研究员(王奕项目组)
1.具有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掌握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等一种或几种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生物背景优先,会基本动物实验操作优先);
2.具有良好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独立写作英文科技论文,应已发表至少2篇第一作者SCI索引论文;
3.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
4.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文档书写能力;
5.工作认真负责,有事业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可以承受一定工作压力。
关于王奕老师的介绍请见:http://www.polyu.edu.hk/~abct/en/staff-singledemo011a.html?id=60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 潘小姐
办公电话:0755-2267 3839
电子邮箱:yan.pan@polyu.edu.hk
办公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香港理工大学产学研大楼
官方网站: www.polyu-szbase.com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是一所充满朝气的大学,其地理位置独特,位于香港这个东西方汇集的亚洲国际都会的中心。城大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密切广泛的合作网络,更和37个国家或地区约300家著名学府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城大在国际大学排名榜上不断上升。根据2015年QS大学排名榜,城大全球排名第57位,亚洲名列第9位,在建校未满50年的全球50所最佳大学排名榜中,则位列第四。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于2001年,由香港城市大学全资拨款设立。 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获得深圳市政府批准,入驻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首批入驻在园区内兴建产学研大楼的高校之一。城大研究院多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及香港的科研项目,如国家863计划、973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项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组建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港创新圈计划、深圳市各项科技计划以及香港创新署科技计划等。其多项研发成果更获得深港两地政府的支持及奖项。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城大研究院”)利用深圳虚拟大学园博士后工作站(“虚大工作站”)作为平台,以工作站分站的名义申请招收博士后。
一、申请条件:
1、已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在近期内能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博士研究生。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3、品学兼优,身体健康,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年龄在35岁以下。
4、在校期间获得优秀博士奖励、拥有发明专利授权或申请发明专利、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部重大项目研究的博士优先。
5、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基于微纳操作的显微镜原位测量方向、基于图像的微纳机器人操作与控制;
2、人工智能和医疗大健康方向;
3、先进结构材料,如纳米金属材料、先进陶瓷材料方向等;
4、海洋设备方向,水下机器人,水下自动化设备及其相关通讯、控制、传感系统;
5、空气动力学及流固耦合方向,可变结构等。
三、工作条件及待遇
1、本站为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研究、办公场所,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和研究用设备;
2、为进站博士后提供与政府配套资金相当的工资待遇;
3、劳保福利、行政人事关系按照国家对博士后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4、工作站为博士后人员申请深圳市政府财政对在站博士后生活补贴,每人每年180,000元,直接进入个人账户,由博士后人员自行支配,总额不超过 360,000元。
5、根据申请人员满足的条件,协助包括“孔雀计划”在内的各项人才计划。
四、申请程序
1、申请进站博士须提交《博士后申请表》;
2、通过初选合格后,申请人提供以下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1)、博士后项目立项表;
(2)、博士后进站立项调研表;
(3)、个人简历;
(4)、身份证、学历证、学位证复印件;
(5)、博士论文摘要、科研成果证明材料、获奖情况等。
3、面试。
五、联系与咨询
欢迎有意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博士精英来函或来电咨询。
联系人:汪老师
电话:0755-86581568
电邮:lingwa2224-x@my.cityu.edu.hk
网址:http://sri.cityu.edu.hk/sri/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南区粤兴一道8号香港城市大学深圳产学研大楼5楼509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5月,由香港中文大学全资拥有,是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重要的科研开发、教育培训及产业合作的综合服务平台。深圳研究院坚持以科研发展为核心,建设特色科研方向,争取重点科研项目,推广学术交流合作,加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健全科研队伍。经数年悉心发展,深圳研究院在农业与食品安全、医学、生物技术、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根据学科建设和科研需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拟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若干名,具体要求如下:
研究方向: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视觉、计算漫画、用户交互设计;
华南地区常见肿瘤的表观遗传组学、筛选鉴定新抑癌基因及功能和机理研究、肿瘤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的筛查;
功能分子合成研究、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
大数据分析、分布式计算、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
能源经济建模、遥感大气与空气污染分析、天气与环境大数据分析、城市信息平台开发;
消化道肿瘤;
硬件、嵌入式安全,容错计算,系统安全;
医学影像后处理;
干细胞治疗中的基因组编辑、干细胞促进关节软骨再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基因组学疾病研究。
二、应聘条件:
拥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 或即将博士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年龄在35周岁以下;
曾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I或专业领域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
具备研究方向学科领域训练和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具有较好的中英文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科学态度。
三、聘期内待遇:
1、博士后年收入27万元以上(含深圳市政府补贴),并享受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待遇。
2、出站后如留深工作,可享受深圳市政府3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
3、加入深圳户籍的博士后可获得一次性租房及生活补贴3万元。
4、符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条件者,协助办理有关的认定手续。
四、联系方式:
有意者可先将个人简历、博士论文摘要,代表文章、推荐信、博士后期间工作设想等材料发至:hr@cuhkri.org.cn。邮件主题为:姓名_博士后_研究方向。
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博士后招聘简章
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是隶属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二类事业单位,同时也是一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需求的国际一流新型科研机构。
办院宗旨:
研究院以推进机器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工作、搭建机器人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构建机器人技术创新体系为己任,旨在为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多方位的技术服务。
研究方向:
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先进智能传感技术、微纳米机器人以及工业智能检测等。
团队介绍:
团队由多名国际知名科学家 (IEEE Fellow、ASME Fellow、中组部千人)、国际著名大学终生教授以及研究员组成。团队成员长期从事机器人相关研发工作,且多名成员有机器人行业知名企业研发工作经历、高科技公司的运营管理经验及机器人相关科研院所长期科研工作经验。
我院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信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才强院,从尊重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的角度出发,坚持用事业凝聚人、用实践造就人。
一、招收对象
1.已取得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
2.优先考虑已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申请者。
二、研究领域
1. 大型工程健康监测。
2. 微纳米与生物信息。
3. 服务机器人、家庭自动化及物联网。
4. 基于云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的研究。
5. 从事机器视觉,情感识别,可穿戴计算,人机交互等方向的研究。
6.从事视觉检测的相关图像处理技术研发。
7. 从事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算法和运动控制研究
8. 从事智能工业机器人认知理论和应用研究
三、任职要求
1.具有博士学位和学历、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岁以下。
2.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
3.英文良好,国外知名大学留学回国人员优先考虑。
4.能够全脱产从事博士后工作,优先考虑已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申请者
5.有文章发表及各种科研项目申报经验优先。
6.具有工作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横向课题研发能力。
四、相关待遇
1.从事博士后工作可享受深圳市政府18万/年生活补贴,为期两年。
2.出站后如留深工作,可享受深圳市政府3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
3.当年加入深圳户籍且具有博士学位可获得一次性租房及生活补贴3万元。
4.根据课题进展和需要,安排赴国内外科研机构院所合作交流。
5.研究院补贴面议。
五、联系与咨询
有意者,可用电子邮件提交个人简历(含学历、工作经历、研究特长、主要研究成果索引)。
欢迎有意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博士精英来函或来电咨询。
联系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平台三楼
联系人:夏小姐
联系电话:0755-26951258 Email:info@szarobots.com
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7月,是香港浸会大学立足深圳设立的以“创新科研”为宗旨的研究发展基地。依托虚拟大学园这一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技术扶持、创新成果转化的良好平台,浸大深圳研究院集中本校的专业优势并结合深圳的实际需求,从事跨学科研究及高端人才培养。
浸大深圳研究院下辖研究中心汇聚浸大最具科研实力及科研优势的两大学院——理学院及中医药学院,也汇萃了数十名来自香港及内地的科研经营,在深圳开展创新研究、推动跨学科的合作项目,并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
目前浸大深圳研究院有以下几个课题组拟招聘博士后人才:
一、卞兆祥教授课题组
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卞兆祥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开展消化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在Ann Intern Med, Am J Gastroenterol,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等期刊发表了一系列工作(参见卞兆祥教授团队近年来的研究工作:https://scm.hkbu.edu.hk/en/expertise/detail/expertise_37.html)。目前,根据课题组发展和研究需要,特招聘相关专业的博士后如下。
基本条件:
已取得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
生物学或医学或药学专业,有神经生物学及免疫学背景优先;或者化学信息学、药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专业,有多组学数据分析等研究背景者优先;
英文良好,有SCI文章发表及各种科研项目申报经验优先;
品学兼优,身体健康,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年龄要求在35周岁以下。
研究方向:
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
生物及化学信息学分析。
岗位职责:
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务,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完成合作导师交给的科研任务并独立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组支持博士后作为PI申请NSFC和博士后基金等各类基金;
协助指导其他科研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报名时间及报名方式:
课题组将常年进行面试,择优录取,直到招聘到合格人选。报名时请提交个人简历至 bianzxiang@gmail.com。
二、刘际明教授课题组
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刘际明教授课题组现招聘多名博士后研究员。被聘用者将在刘际明教授的指导下在人工智能,复杂系统建模,健康信息学等科学领域开展最前沿的研究。课题组将为被聘用者提供优越的研究环境以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薪酬。
刘际明教授现任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系讲席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主管研究的协理副校长,以及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教授目前还担任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系健康信息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以及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系(HKBU-CSD)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China CDC-NIPD)的疾病智能监控联合实验室主任。刘教授从事人工智能、复杂系统建模、健康信息学等相关领域研究20余年,是多代理面向自治计算(AOC)理论和网络智能(WI)领域的创建者之一,并于2011年因其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推选为IEEE院士。刘际明教授已编著出版学术专著20余本,并在相关领域的知名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包括国际顶级期刊如Artificial Intelligence,IEEE TPAMI,IEEE TKDE,IEEE TNNLS,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等以及国际顶级会议如IJCAI,AAAI等。
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复杂系统建模,健康信息学
基本要求:
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物理,统计学,应用数学,数学,或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扎实的数学基础;
熟练使用Matlab, C/C++, Java,或Python等编程语言
加分项:
已发表高水平会议论文或期刊论文者优先
良好的习惯与个性:
a) 乐观开朗
b) 积极主动
c) 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d) 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e) 思维清晰、逻辑性强
f) 具有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能力
联系方式: 如对以上任何职位感兴趣,请通过email联系刘际明教授: jiming@comp.hkbu.edu.hk 并附上简历,成绩单,以及1-2篇代表作(如有)。
更多有关刘际明教授的信息请见:https://www.comp.hkbu.edu.hk/~jiming/
三、张晓明教授课题组
张晓明教授现任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以及香港浸会大学计算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张教授为IEEE计算智能学会香港分会创始者及前任主席,是IEEE计算机学会智能信息技术委员会(TCII)现任主席。张教授从事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领域多年,在多个相关领域知名期刊担任副主编,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Pattern Recognition, 等。同时,张教授当选IEEE Fellow、IET/IEE Fellow, BCS Fellow, RSA Fellow和IETI Distinguished Fellow。
张教授个人主页:http://www.comp.hkbu.edu.hk/~ymc/
课题组现面向国内外诚聘博士后1-2人,具体要求如下:
研究方向:
计算机视觉
机器学习
模式识别
数据挖掘
应聘条件(要求):
已取得或近期将要取得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应用数学,或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
熟练使用Matlab, C/C++,Java或Python等编程语言;
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目前已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申请者将予以优先考虑。
岗位职责:
完成合作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
在站期间能保证全职全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申请材料:
个人简历(学习工作经历、参与科研项目经历、代表性科研成果);
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生可提供博士论文答辩决议书);
代表性学术论文3篇;
其它可以证明本人能力、水平的材料。
申请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将应聘材料发送至张教授邮箱:
E-mail:ymc@comp.hkbu.edu.hk; ymcheung789 @gmail.com
四、张戈教授课题组
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张戈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开展转化医学与药物发现的研究,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Biomaterials等期刊发表了一系列工作(参见张戈教授团队近年来的研究工作:https://1drv.ms/b/s!AuY_BMG1wPAShMp5HqO3vxEddZ3fHg)。目前,课题组多学科团队希望进一步充实和培养生物信息与药物发现的复合型人才,特招聘相关专业的博士后如下。
基本条件:
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热爱研究工作,善于沟通,踏实严谨,具有独力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国内外获得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化学信息学,药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多组学数据分析等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具备网站编写能力,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工作任务:
参与课题组化学信息学分析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支撑课题组化学信息学分析任务;
培训常规化学信息学软件,包括Discovery studio、MOE、AutoDock等软件的普及使用。
报名时间及报名方式:
张戈教授课题组将常年进行面试,择优录取,直到招聘到合格人选。报名时请提交个人简历至 zhangge@hkbu.edu.hk 。
五、禹志领教授课题组
禹志领教授为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技术开发部副主任、教科研部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禹教授长期研究中药药理,尤其致力于具有抗癌、抗脂肪肝及影响黑色素生成中药的作用机制;及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等。曾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
禹志领教授曾任《时珍国医国药》副编辑,现任《时珍国医国药》、Current Topics in Nutraceutical Research、 Pharmaceutica Analytica Acta及World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编委。禹教授现为香港科技/生物科技创业培育计划技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抗炎、抗癌研究。
基本要求: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背景。
报名时间及报名方式:
课题组将常年进行面试,择优录取,直到招聘到合格人选。报名时请提交个人简历至zlyu@hkbu.edu.hk。
六、黄嘉良教授课题组
黄嘉良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系主任,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镧系元素化学和光谱等方面的研究;2002-2006年在黄永徳教授的指导下完成香港大学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英国杜伦大学化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是皇家学会院士David Parker教授,在此期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奖学金。黄教授同时也是Journal of Luminescence的编辑,并成为ChemPlusChem杂志的国际顾问,已在Nat. Biomed. Eng.、Proc. Natl. Acad. Sci. USA、J. Am. Chem. Soc.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100篇,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2015年,欧洲稀土元素及锕系元素协会(European Rare Earth and Actinide Society (ERES))授予其青年科学家奖。
黄教授的科研团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飞速成长,拥有一整套世界顶尖的光谱检测设备以及先进的制备分离仪器。同时,该团队与中国大陆、香港、英国、法国著名大学的实验室具有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展开在相关纳米材料、生物化学的合作实验。2017年,黄嘉良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专利技术“镧系元素工具箱”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三项大奖,专利已被MilliporeSigma公司收购。
黄嘉良教授具体信息见个人主页:主页:
http://chem.hkbu.edu.hk/en/staff/teaching&n=38。
研究方向:
化学生物学,稀土荧光生物探针等。
博士后要求:
具有扎实的有机合成经验和基础,能够独立的设计和完成科研课题的有机化学博士研究生。具备优秀的阅读与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在一区杂志上发过论文的优先考虑。
科研环境:黄教授的科研团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飞速成长,拥有一整套世界顶尖的光谱检测设备以及先进的制备分离仪器。同时,该团队与中国大陆、香港、英国、法国著名大学的实验室具有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展开在相关纳米材料、生物化学的合作实验。
福利:参加国外会议,每年不定时聚餐(大假期前),实验室同事相处简单,互帮互助,实验环境优越。
聘用方式与薪酬标准:
1. 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深圳市补贴入站博士后18万/年(共2年)。
2. 博士后人员进站,可自愿选择落户深圳市。选择落户深圳市的,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迁入户。博士后子女入托、入学等按深圳市相关条例执行。
3. 部分课题组的博士后完成后符合条件可申请香港浸会大学研究助理教授职位(40000港币/月起),博士后出站留深工作签三年聘用合同,可申请留深博后资助30万(分三年发放)。
4. 当年加入深圳户籍且具有博士学位可获得一次性租房及生活补贴3万元。
5. 符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条件者,协助办理有关的认定手续以及申请相关奖励。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2018年博士后招聘简章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是西北工业大学“立足珠三角,对接港澳台,辐射东南亚,面向全世界”的开放式产学研基地,既是学校的二级单位,也是深圳独立事业法人单位。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已初步搭建“军转民”、“民参军”双向转移孵化、“秦巴军工带——珠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以深圳三航科技大厦为总部基地、东莞市三航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分院)、广州分院(筹)、珠海创新中心及中山创新中心等协同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深圳研究院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和人才优先发展81条措施等各项人才政策,2018年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名,招收联合培养博士后3名(其中1名印度籍),研究院商澎教授被认定为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一、招收对象
1.已取得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应用能力。
2.已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申请者将予以优先考虑。
二、招收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
2.具有博士学位和学历、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
3.申请者获得博士学位年限一般不得超过两年。
4.申请者必须保证在站期间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5.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敬业精神,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
三、研究团队及领域(详细介绍见附件)
1.谢科予教授团队(邮箱:kyxie@nwpu.edu.cn)
2.商澎教授团队(邮箱:lixin5@mail.nwpu.edu.cn)
四、相关待遇
(一)基本工资+18万/年(免税)的政府博士后补贴+工作绩效。(注:政府博士后补贴仅为省市政府的补贴,其他补贴另计。)此外可申请西北工业大学专职科研岗位津贴,并享受深圳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待遇。
(二)博士后在站期间视为新聘科研人员,可以科研人员身份申报课题。
(三) 出站博士后留深工作的(与在深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可获得深圳市政府按规定给予的30万元(免税)科研资助和补贴。
五、联系与咨询
工作地址: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九道45号西北工业大学深圳三航科技大厦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联系人:刘老师
电话:0755-26551545, 邮箱:shenzhen@nwpu.edu.cn。
附件:
(1)谢科予教授团队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谢科予教授、魏秉庆教授团队,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新型化学电源研究、微纳3D打印技术与功能器件研究。目前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国际合作交流等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等纵向、横向项目数十项;发表包括Nature、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在内学术论文百余篇;与美国莱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有着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和交流,可以根据工作情况前往合作研究或者继续深造。
根据课题组发展与项目需求,诚聘海内外博士后研究人员2-3人:
研究方向:
① 微纳3D打印技术与功能器件研究;
② 微型/柔性/可穿戴电化学储能器件;
③ 新型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
欢迎具有较强微纳打印技术、有机/无机合成背景(聚合物/膜合成与制备、二维材料溶液法制备)、电化学电池关键材料(无机/有机电极材料与电解质)与器件研究等相关背景成员加入;特别优秀者可推荐去新加坡国立大学Loh Kian Ping教授组开展合作研究。
应聘要求:
近5年发表过专业领域高水平SCI论文数篇。
有兴趣者请将个人简历和代表作全文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发送至邮箱kyxie@nwpu.edu.cn,邮件请注明“应聘博士后+姓名”,初选后通知面试。
(2)商澎教授团队简介
商澎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博士,药理学硕士;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特聘教授。国防科工委“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工业大学特殊环境生物物理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国际宇航联合会(IAF)空间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执委兼会员委员会主席,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创始人(2004-2014任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院长),西北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创建人。专门从事与骨骼系统健康相关的空间生物学与航天医学工程、电磁生物学与生物电磁技术,以及肿瘤生物学、药理学和生物医学仪器与工程等方面研究和转化工作。 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 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是国家载人航天工程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 在空间生物学、航天医学工程、电磁生物学等专业领域,以及骨科生物医学研究相关的国际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00余篇,专利20余项,著作8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奖3项。
研究方向:
航天及磁场等极端环境下骨代谢及物理治疗的基础与转化研究;铁代谢与骨代谢相关的基础研究及转化研究;磁场、铁制剂与药物对肿瘤代谢调控的基础研究及转化研究。
凡符合招聘要求且有意向者,请将个人简历(中英文均可,包括学习经历、工资待遇要求、研究经历、发表论文、各类奖励等)以及代表性论文的PDF全文版发至lixin5@mail.nwpu.edu.cn,主题注明“XXX(姓名)博士后申请”。
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中心(深圳) 博士后招聘简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中国高校最早发展海洋专业的单位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是学校在深圳设立的事业法人单位和正式代表机构,目前正在开展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广东省省级促进经济发展专项(海洋经济发展用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多个重大科技项目。
为便于与深圳市在海洋环保、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海洋资源能源勘查与开发、海岸带及海岛礁监测、海洋探测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更好的为深圳市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服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依托深圳研究院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中心(深圳)。根据已有项目需要,现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两名。
一、申请条件
1、研究方向:物理海洋学、计算机海洋应用技术、海洋大数据挖掘、海洋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海洋资源能源勘查与开发、海岸带及海岛礁监测、海洋探测等。
2、已获得博士学位三年内或在近期内能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博士研究生(到岗半年内必须取得博士学位)。
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具有较好计算机应用水平者优先。
4、品学兼优,身体健康,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年龄在35岁以下。
5、具有相关研究工作经历、有突出科研成果者优先。
6、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7、须确保不能中途退站(不可抗力因素除外)。
二、岗位职责
1、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按计划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务。
2、完成合作导师交给的科研任务并独立开展课题研究。
3、协助合作导师或独立申请课题,并协助指导其他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4、协助指导课题组的研究生。
5、合作导师交代的其他工作。
三、工作条件及待遇
1、为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研究、办公场所,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和研究用设备。
2、待遇标准按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试行)》(http://rsc.cug.edu.cn/info/1040/1348.htm)执行(约12万/年),并按深圳虚拟大学园有关规定享受深圳市博士后津贴(约18万/年,每年发放一次)。从事相关研究课题劳务费和津贴,根据工作量和课题进展另计。
3、劳保福利、行政人事关系按照国家对博士后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四、联系与咨询:
欢迎有意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博士精英来函或来电咨询。
联系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南区科苑南路中国地质大学产学研基地大楼9层;湖北省武汉市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教学综合楼A座1906室。
联系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深圳研究院
联 系 人:董老师
电话:132 1271 4650
邮箱:dongyk@cug.edu.cn
网址:www.cugsz.cn 或 cmst@cug.edu.cn